文 | 略大参考,作者 | 杨知潮,编辑 | 原野
几天前,黄仁勋来到中国,亲自请国内的合作伙伴吃饭,甚至挨桌敬酒。
没办法,年底拜访客户,是商务销售逃不过去的工作。
而商务,占据了黄仁勋当下的很大一部分工作。如果只看公开报道,黄仁勋的工作非常像一位房地产老板——似乎整天都在参加各种商务局。他一会去越南拜访官员,一会在美国会见奥特曼等硅谷企业家,一会又来到了中国拜年。
这不是不务正业,或许对眼下的英伟达来说,这家公司最需要老板的可能也就是商务领域了。他们在市场上没有任何直接的竞争对手,这家公司大多数烦恼,都是"关系"层面的:比如 Meta 和 Open AI 会不会摆脱英伟达的控制自研芯片?各地政府能否支持其建设新的算力中心?台积电能否提供充足的产能?
这些问题,只有老板最适合出场解决。于是,黄仁勋这位科技企业掌门人的日常,变得越来越像一位销售。
01 典型的销售式拜访
2025 年的农历春节来得更早,销售们拜访也比往年提前了一些。1 月 15 日,黄仁勋踏上了拜访合作伙伴的旅程,虽然拜访长达五天,但很难提炼出他究竟释放了什么讯号。
整个过程非常例行公事:
黄仁勋先是来到英伟达深圳公司,为员工发放新年红包。随后前往中国台湾参加活动,还为一家合作伙伴亲自剪彩。1 月 19 日,黄仁勋来到北京王府半岛酒店,举行了"答谢迎春会"晚宴,请英伟达在中国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吃饭。两天后,黄仁勋又来到上海年会,亲自上台跳舞。
以一个销售的标准来看,黄仁勋"很会来事",按照第一财经的报道,北京的晚宴中,黄仁勋与每桌都有敬酒和拍照环节,他不拒绝任何粉丝的合影需求,在整场社交中表现得非常随和。而在上海年会上,黄仁勋甚至还亲自跳舞,社交的诚意拉满。
不过高强度的社交活动之外,这次拜访里黄仁勋没有公布太多业务上的重要内容,暂时也没有披露什么重磅的合作。黄仁勋在年会上的讲话也显得体面得当却缺乏惊喜:英伟达在北上深员工离职率低、中国的开发者生态庞大、英伟达与中国科技产业一同成长。
——都是老板爱说的敞亮话。
业务方面,黄仁勋此次来访透露的为数不多的信号之一,是他对机器人的兴趣。
在北京,英伟达团队到访了北京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,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大脑与身体连接的智能机器人技术,它是行业的风口,也是黄仁勋密切关注的领域。在北京的晚宴上,坐在黄仁勋身边的两位企业家也都与机器人行业有关,他们分别是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的创始人。在北京的那场晚宴上,机器人 Booster T1 也出现在了现场,黄仁勋在它的胸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而除此之外,黄仁勋此次中国行有关业务的内容实在是不多。
不过这也不奇怪。销售年底拜访客户这种事,主题从来不是业务交流,而是释放善意。比如在这次年会上,黄仁勋盛赞《黑悟空》是最好的游戏,用"不可思议"来形容国产的三折叠手机。他甚至还表示,某种程度上,中国‘养育(raised)’了英伟达。
事实上,从 2023 年 8 月,到 2024 年 1 月,再到 2025 年 1 月,黄仁勋过去两年密集地拜访中国内地,对黄仁勋来说,拜访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例行公事。
因此,或许不必过多分析黄仁勋的访华内容,正如客户也不必思考春节前夕来拜访的销售说了什么吉祥话,他只是表达一下尊重,维护一下感情。
02 销售黄仁勋
中国的五日行,只是黄仁勋过去两年主要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每个老板都是公司最大的销售,这句话对黄仁勋更加恰当——芯片产业链太长,合作伙伴太多、不可替代性太强,商务的工作更显得重要。于是从 2023 年踏上风口开始,黄仁勋奔赴全球,四处拜访各种合作伙伴。
商务黄仁勋首先要解决的,是产能问题。
对不愁销路的英伟达来说,产能直接决定其业绩好坏。而芯片制造不比汽车,汽车还能更换供应商,但黄仁勋的晶圆制造供应商几乎是唯一的——台积电。于是,黄仁勋一次次地回到自己的故乡中国台湾,思乡之情之外,他也得尽到一个商务的本职工作:搞好和台积电掌门人魏哲家的关系。
2024 年 1 月,黄仁勋在参加英伟达台北年会之余拜访了台积电高层,与魏哲家共进午餐。在此次中国行中,黄仁勋也来到中国台湾为矽品精密剪彩,并设宴招待了包括魏哲家在内的合作伙伴。
在多次到访台湾期间,黄仁勋也与富士康相关人员进行了会面,会面带来的回报也是充分的:2024 年 10 月,富士康宣布董事长宣布富士康计划在墨西哥建造全球最大的英伟达 GB200 芯片工厂,这家工厂能够在晶圆制造的后续环节帮助英伟达解决产能问题。
2024 年以来,英伟达的芯片产能增长显著,GB100 产能在 2024 年上半年获得大幅度的产能增长,11 月英伟达就实现 Blackwell 芯片的产能顺利爬坡。技术人员的努力之外,这或许也有老板参加酒局的功劳。
黄仁勋的第二个重要商务工作,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。
英伟达是一家 Fabless 模式的芯片企业,但它却不是一家真正的轻资产公司。它还拥有许多云算力中心,还亲自涉足 GPU 封装和测试环节,因此英伟达其实也有不少的"拿地建厂"需求——和房地产公司的工作非常相似。
这事也得有劳黄仁勋这位商务人员。
2023 年,黄仁勋与日本经济大臣会晤,共同宣布在日本建设一个半导体工厂网络。2024 年,黄仁勋访问中东,和阿联酋的人工智能部长对话,又和迪拜水电局的数字部门子公司合作,宣布建设一个绿色数据中心。
不久前,黄仁勋访问泰国,与当地科技公司合作建设"主权云",也就是由当地控制的一种算力中心。随后黄仁勋又出访越南,与总理一同走访当地景点。黄仁勋的目的还是"建厂"——双方一同宣布,英伟达将在越南成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与数据中心。与此同时,英伟达还将收购当地的一个 AI 医疗的初创企业。
此外,英伟达还已经承诺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修建基础设施———如此多的合作关系,难怪黄仁勋的商务日程那么繁忙。
销售黄仁勋第三个重要任务,是拜访客户。
黄仁勋在这方面可谓销售典范。2024 年 4 月,英伟达第一台 H200 超级计算机下线,黄仁勋亲自做起了快递员,到 OpenAI 送上了这种最新的 GPU 算力——毕竟 OpenAI 是大客户。
图:从左至右依次为 OpenAI 的 CEO 奥特曼、英伟达 CEO 黄仁勋、OpenAI 总裁布罗克曼
黄仁勋对客户的诚意不止是送货,2023 年 11 月,微软发布了一款 CPU、一款 AI 加速器,在这个对英伟达极具威胁的发布会上,黄仁勋竟然也亲自来站台。
——当然,其实以英伟达 GPU 目前的市场欢迎程度来说,黄仁勋其实并需要讨好任何客户。反倒是英伟达的客户需要讨好黄仁勋,以换取充足的芯片供给。但对于一个销售来说,和客户搞好关系总是没错的。
03 销售导向英伟达?
某种程度上,当下的英伟达是一家"销售导向"的公司。
这当然不是说英伟达缺乏技术和差异化,像保健品公司一样只能拼销售,而是它的烦恼和强大,多集中在"维护关系"的层面上。
作为数字科技生态底层的环节,芯片本身就是一个社交色彩浓重的行业。从 PC 时代英特尔和微软的联盟,到移动时代高通所属的 ARM 生态,再到定制芯片领域的博通崛起,这里的企业想要建立足够的优势,靠得从来不止是技术,还有"兄弟"。
这也是英伟达创造优势的故事:全球超过 1500 万个开发者的汇聚,为 CUDA 带来了一整套高性能的开发工具,由于各种应用和模型基于 CUDA,使得英伟达成为行业标准,又带来兼容性和学习成本上的优势——正是由于开发者的重要,才能让黄仁勋亲自在北京请他们吃饭。
开发者带来的这些生态优势使得 Meta、微软、谷歌、苹果等硅谷大厂青睐英伟达 GPU,而他们的青睐又进一步扩大着英伟达的生态优势。
英伟达最大的财富当然是技术,是生态,但归根结底是客户、开发者、供应链——在商业世界里,他们都属于销售或者商务层面的问题。
而英伟达的烦恼,也在这个层面。
2024 年 11 月,d-Matrix 其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开始出货。做芯片的公司背后基本都有后台, d-Matrix 的投资者是微软,微软是购买 H100 和 H200 芯片最多的客户,但很显然,这个客户在努力扶持自己的生态链。
英伟达的另一个大客户亚马逊在 12 月 3 日的 AWS 年度大会上也宣布了一款 3 纳米制程的 AI 训练芯片,名字叫作 Tranium3。顾名思义,Tranium3 瞄准的是英伟达最无可替代的" Train "环节。
在这场发布会上,苹果甚至还给英伟达补了个刀:苹果公司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高级总监来到发布会,他还表示苹果考虑使用亚马逊 AI 芯片。
至于 OpenAI、Meta、谷歌等大客户,更是早就有了"谋反之心"。这部分内容"略大参考"在文章《讨厌英伟达的公司,都去找了博通》里有所提到,包括谷歌在内的多家硅谷公司,都在通过找博通定制 ASIC 芯片的方式来降低购买芯片的成本。总之,硅谷那几个著名的互联网大厂都依赖英伟达,但都想摆脱英伟达。
这些朋友的态度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英伟达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英伟达的兴衰不止与技术有关,也与黄仁勋的销售工作有关。
这样看来,黄仁勋向合作伙伴挨桌敬酒,哪怕杯子压得低一点,也是值得的。